老人瘦了,有半年没有下床了。4日上午,记者来到招远市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,再次走近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。93岁高龄的他,今年春节以来身体就大不如前了。
一生不爱说话的他,今天更是难能张口了。唯一能让他打开话匣子的,就是学生的话题———哪里有学生生活困难了,受他资助过的学生近况怎样了。19年,10余万元捐款,他靠“捡破烂”温暖了100余名寒门学子的求学路。经济拮据的他,以无私的爱心、平淡的内心充盈起富足的晚年。
日前,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公示,刘盛兰老人成功入选。这位来自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人,再一次触碰了我们的心灵。当护工秦香莲大声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时,他坦然一笑,“哎呀,我这点小事,夸得太大了。”
他用怒放的晚年照亮学子路,面对新的荣誉他坦然一笑——
“我这点小事,夸得太大了”
生于1922年的刘盛兰,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。在饥寒交迫中勉强上了四年半学堂后,17岁的刘盛兰不得不辍学,远赴天津当起学徒工养家糊口,没能好好读书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。
1996年,已经74岁的刘盛兰在招远一家企业当门卫。那年的5月1日,刘盛兰在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: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,因家境突生变故,家中只剩下他和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,面临着辍学困境。
这一晚,刘盛兰一夜没合眼。儿时的经历浮现在眼前,辍学的痛苦历历在目,这一切,都让他无法平静。他说自己知道什么是苦,知道不能读书是什么滋味。第二天,刘盛兰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,鼓励他安心上学,并寄去了50元钱。这对于一个月收入仅300元的七旬门卫来说,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这是刘盛兰的一时冲动吗?所有人都这么以为。因为此时的他正在为生计发愁———答应给刘盛兰工作的老总得胃癌去世,刘盛兰无儿无女,如何养老是一个大问题。然而,谁也没有想到,老人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又令人感慨的捐助善举。
十块、二十块、三十块……刘盛兰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,只要看到报纸上有上不起学的孩子,老人都会给他们捐钱。但每月300元的工资仅能勉强糊口,捐助的钱从哪里来?他选择了拾荒!
2012年初,因为“腿太疼,走不了路”,年过90岁的刘盛兰老人终于停止了长达17年的拾荒生活。他不拾荒了,捐助数额却更大了,总数也更多了。此时的刘盛兰已是名人,越来多的人向他伸出关爱之手,捐助他生活费,他会把这些捐给他的善款进行重新“分配”,转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。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,老人在收条上按了手印,然后就全捐出去了;晋中市人大代表李顺生连续五年每年资助老人1万块钱,这笔钱在老人手中稍作停留就变成了一张张汇款单……这一笔笔捐给刘盛兰的钱,老人一分钱都没动过。
19年,10余万元捐款,他靠“捡破烂”温暖了100余名寒门学子的求学路。“钱,不重要,人,才是最重要的。”这就是老人的“金钱观”,这份深沉大爱,义动天地。刘盛兰的事迹感动了烟台,也感动了中国,他成功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,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烟台人。
13日上午,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公示,刘盛兰老人成功入选。当护工秦香莲大声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时,他淡然一笑,“哎呀,我这点小事,夸得太大了。”
他与人慷慨,而今孑然一人,但心里却依然富足——
“没想到,老了生活这么好”
在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二楼,一间10余平方米大小普通的房间。两位老人,两张床,一台电视机,一个衣柜。这就是刘盛兰老人现在的居所。奔走操劳一辈子的他,而今仅剩孑然一人。
护工秦香莲告诉记者,刘盛兰老人现在一次能吃大半碗面条,喝一盒奶,有时早饭还能吃上一根油条。“就是不爱动弹了,躺着也嫌累,过了今年春节一直这样。”秦香莲说。
看到记者来采访,刘盛兰老人的面部很平静。记者试图跟老人交流几句,没想到,老人耳背得厉害,就是大声说也听不清。在老人的床头柜就放着一个助听器,是烟台一家爱心企业送来的,不过,老人平日不爱戴。
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于凤兰说,2014年初,刘盛兰搬到照料中心以来,社会上不断有爱心人士来看他。多的时候,每个周末就有。有带奶的,有带水果的,还有来给打扫卫生的。老人的小屋子挺温馨的。说到这里,于凤兰有些动情。老人过去十多年的拾荒生活,再次浮现在她眼前。
1996年走向拾荒助学道路的刘盛兰,十几年来过着如同乞丐一样,甚至有些自虐的生活。穿的衣服都是许多年前的,而且一年就冬夏两套。而每天的生活脉络,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———6点多起床,早饭前先吃上降压药,然后出门挨个垃圾箱翻捡,中午的时候回来,热一下锅里的剩菜,下午继续出去捡破烂。如果遇上五天一次的集市,他会在下午捡一些白菜叶、烂土豆当自己五天的粮食,直至下一个集市的到来。周围邻居说,刘盛兰从给学生捐钱开始,就几乎没尝过肉味。
为给学生多捐助点钱,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,因为不去养老院,他每年有3800元的补贴,蚕庄镇政府另外每月给他200元的生活费。“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,全捐了,捐了好,捐了帮学生念书。”刘盛兰说。
2013年8月,刘盛兰因慢性肾衰竭住院,病床上脸色蜡黄的他最惦念的仍是孩子,他担心汇款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。而且,刘盛兰从来不告诉那些学生他的真实情况,怕他们知道后不忍再花他的钱,从信里可以看得出,很多孩子都以为好心的“刘阿姨”、“刘奶奶”是个生活得很富裕的人。
当年年底,刘盛兰出院后,好心人将他接到芝罘区的福盛老年公寓,安排专门护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。而后,2014年初,他又搬到现在的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。
对于现在的生活,老人连称“没有想到”。他说,这是“天堂的生活”,以前从没想到,到了老了,政府和社会还能管他。他嘴里念叨着,“要在旧社会,能有人管我?”
他拾荒助学无私忘我,捐献了今世仍不想停下——
“我想把遗体也捐了”
“去年底,三叔还托我给困难学生捐钱。”刘盛兰的侄子刘建喜,平日常去日间照料中心看望他。老人有啥心事,也是托他去办。
今年以来,刘盛兰就一直没有下床,因身体大不如前,老人已没有精力去搜集困难学生的信息了,资助学生的善举也就暂时停了下来。
其实,熟悉他的人知道,老人的内心并没有放下更远的追求。
2013年马年春节前,刘盛兰老人乔迁了新居。记者曾来到蚕庄镇柳杭村,前往他家探访。老人的一席话,道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想法。“新年有啥心愿?”记者与老人聊起了新年愿望。“没啥心愿,只要孩子们好好学习就行。”刘盛兰老人说。
就在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,刘盛兰扭过头来突然问道:“你说,人死了捐献遗体还得到365平台app下载手机版_365Bet官方_beat365 app,招远这边的医院不行吗?”
“您问这,是打算以后捐献遗体?”记者说。“有这个想法,考虑考虑。”他平静地说,“人都死了还有什么用?”
生与死,在这位9旬老人的心里是如此的平淡,而他却又以最不平凡的行动叩问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。
这一切,正如“感动中国”给予刘盛兰的颁奖词———残年风烛,发出微弱的光,苍老的手,在人间写下大爱。病弱的身躯,高贵的心灵,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。一叠叠汇款,是寄给我们的问卷,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。